一片土地,因一條渠水的澆灌而變得富饒厚重。

喀什河水在堤壩閘口的引導下順著渠道流向遠方。王志華攝
這條大渠就是歷史悠久的人民渠,過去又叫湟渠,250余年來,它載著滾滾的喀什河水,穿越伊寧縣、伊寧市、霍城縣及兵團第四師3個團場,灌溉著千頃良田。它是新疆地表上少有的人工渠,也是新疆農業(yè)開發(fā)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改變了伊犁河谷的生態(tài)面貌,為伊犁開荒屯田作出了巨大貢獻。古渠流潤,百年一脈。奔騰不息的湟渠水潤澤著物產豐饒的鄉(xiāng)村田野,鋪陳著秀美靈動的生態(tài)畫卷,孕育出當下的滿目錦繡、物美年豐。林公精神,伊犁人民世代銘記8月26日,我們來到喀什河龍口,只見四周綠樹掩映,曲徑飛橋相連,遠山倒映成趣。轟鳴的喀什河水在堤壩閘口的引導下順著渠道流向遠方。

喀什河龍口。李劍攝
湟渠是新疆清代開始修建的最長的一條人工渠。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為了灌溉開墾的土地,保證戍邊軍隊的糧食供應,開鑿了這條人工渠。250多年來,湟渠經過了清代多任伊犁將軍的續(xù)建、維修,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最終建成,全長99公里。新中國成立后,每年冬春之際,伊犁各級黨委政府都要組織機關干部和伊犁河北岸的各族群眾對湟渠進行疏浚、取直、改造。1965年又重建了湟渠龍口,使湟渠水能夠源源不斷地灌溉著流域內的土地。據(jù)史書記載,湟渠初名哈什渠,道光年間改稱皇渠,民國時期稱大裕農渠,又稱阿奇烏蘇渠、阿庫斯坦渠等。1950年改稱湟渠,1966年改稱人民渠至今,但伊犁百姓還習慣稱這條大渠為湟渠。值得一提的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伊犁將軍布彥泰對湟渠進行了一次全面整修,當時發(fā)配伊犁的林則徐以年近花甲的多病之身,利用自己對水利方面的專業(yè)知識,積極協(xié)助布彥泰解決墾荒難題,并認捐了從喀什河開渠引水這一水利工程中最艱巨和最重要的龍口工程。開工以后,林則徐親自監(jiān)督施工,歷時4個月,終于建成了一條6里多長的引水渠。隨后不久,其他各段渠道也相繼擴建改造完畢,波光粼粼的喀什河水流經大小渠道,灌溉著十萬畝良田。因為這段歷史,當?shù)匕傩瞻堰@條人工大渠也稱之為“林公渠”。

喀什河龍口內的林則徐雕像。李劍攝
站在屹立于景區(qū)內高2.7米、底座1.5米的民族英雄林則徐雕像前,不免觸景生情,仿佛又看到這位花甲老人當年親臨龍口工地指揮督導,以其衰病之軀為造福伊犁人民日夜操勞的可敬身影。伊犁史地文化學者賴洪波曾說,湟渠是林則徐與各族人民一道,在伊犁大地上雕刻的歷史豐碑。當我們行走在伊犁大地,感受著這里的安寧平和時;當我們見證著伊犁在祖國的懷抱中,與祖國一同邁入新的發(fā)展征程時:我們深切感受到了林公遺澤。水脈傳承,福祉綿延。林公留給伊犁的,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精神,是一條至今澤被后人的大渠,是窮且益堅時的不墜青云之志,是興民實邊的塞防思想,是對伊犁與祖國各地唇齒相依的關系的審視。這豐厚的財富怎能不時刻銘記,代代傳承呢?所以,今年4月,伊寧縣成立湟渠文化研究和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湟渠文化為主線,籌建博物館。“目前,我們已成立了湟渠文化研究學會,吸納了不少對湟渠文化有興趣、有研究的專家學者,開展對湟渠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承等工作,同時和伊犁師范大學、南京水利院等合作,共同開展相關研究,借助專家力量完成湟渠文化的資料收集、整理及展示。目前,博物館展陳大綱已經修改到第三稿。”負責此項工作的干部王凱介紹,對湟渠文化開展有效保護、傳承是基于新時代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文化自信的共同要求,深入挖掘湟渠文化精髓,必將進一步激發(fā)各族人民砥礪奮斗的精神力量。百年流潤,建設者們孜孜不倦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大湟渠、小湟渠,設施簡陋,在近二百年的歷史中,時常被沖毀,灌區(qū)農田灌溉難以保證,灌溉面積經常大起大落。1949年,灌區(qū)灌溉面積僅為50萬畝左右。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大力倡導發(fā)展水利事業(yè),使伊犁水利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當?shù)攸h委和政府領導人民開始對破爛不堪的大、小湟渠進行修復。1950年一1964年,國家給大湟渠撥款一百多萬元,對千瘡百孔的大湟渠進行全面的加固整修。至1964年,渠首已建成木質進水閘9孔,退水閘20孔,使大湟渠正常輸水能力達到40立方米/秒,供水比較穩(wěn)定。1965年10月,將引水樞紐從小龍口移至現(xiàn)址,動工興建了喀什河樞紐及西岸總干渠工程,1967年4月竣工放水。至此,大湟渠正式更名為人民渠,小湟渠更名為團結渠。

喀什河渠首部分河道。李劍攝
新中國成立后至今,龍口及湟渠經過當?shù)馗髯迦嗣窈捅鴪F農墾人的不斷改擴建和維護,至今,大渠仍然滋養(yǎng)著新疆最大的產糧區(qū),為當?shù)氐霓r業(yè)豐收作著貢獻。提起1964年的修建湟渠大會戰(zhàn),墩麻扎鎮(zhèn)托海村79歲老人孫金山感慨萬千:“那時候修渠真是苦啊,從當年的秋后一直修到第二年開春,僅在過年休息了一天。大家肩挑手提,唯一的運輸工具就是馬車。每天太陽一出來就要上工,一直干到太陽落山,晚上都是幾十人擠在一個地窩子里睡。”老人說,從那個年代過來的當?shù)厝耍蠖鄥⒓舆^湟渠的修建。走在托海村,陽光灼熱又明亮。路旁綠樹成蔭,路燈聳立,沿街圍墻上不同內容的墻體畫平添了幾分藝術感。家家戶戶小院里,果樹、花朵、蔬菜,種得茂密,長得喜人。走不多遠,一臺巨大的水車和古老的石磨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在悠悠渠水的推動下,水車緩慢地轉動著,將人仿佛帶入記憶的年輪。在年代久遠的鄉(xiāng)村里,水車、水磨曾是人們常見的生活工具,助人取水,幫人磨糧,一代代演繹著春耕夏忙的日子。水車旁的院落中,葡萄架掩映著漂亮的民居。女主人巴提古麗·吐爾遜介紹,他們一家人在這里住了幾十年,村里的變化天天看在眼里:“以前都是土路、土房、土墻,日子過得也難。現(xiàn)在變化太大了,到處都那么漂亮。特別是這輪水車修在家門口,來游玩、拍照的人可多了。”門前的防滲渠,水波盈盈。巴提古麗·吐爾遜每天都在渠水中清洗雜物,一家人種花種菜、掃院壓塵,再不愁用水。她告訴我們,她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修過湟渠,修渠雖然辛苦,但大家都知道渠修好了能帶來生活的改變,為著這個希望,大家都不嫌苦,現(xiàn)在生活果然越過越好。

安奕偉向記者介紹喀什河水利建設情況。李劍攝
走進喀什河流域管理處渠首站,一排白色房屋掩映在綠樹叢中,環(huán)境很幽靜。屋內桌子上擺放著一排電腦,墻上掛著許多彩色液晶屏幕,屏幕上顯示著總干渠各干渠閘門啟閉狀態(tài)、流量等動態(tài)視頻和數(shù)據(jù)。渠首站副站長安奕偉介紹,這里主要是龍口的匣控系統(tǒng)、視頻監(jiān)控系統(tǒng)和安全監(jiān)測系統(tǒng)。自2001年起,喀什河流域管理處大力實施工程建設任務,累計投入資金28173.66萬元,高質量、高標準實施灌區(qū)續(xù)建配套與節(jié)水改造工程,基本上解決了灌區(qū)工程性缺水的矛盾,取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喀什河引水樞紐工程。李劍攝
喀什河引水樞紐工程始建于1965年,1967年建成投入運行,是新疆創(chuàng)新的第三代新型彎道引水防沙渠首,被多個版本的水利教科書引用。經過近50年的運行,樞紐工程老化嚴重,2016年10月,喀什河引水樞紐除險加固工程正式開工建設,2019年9月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喀什河引水樞紐重建后,消除了存在的安全隱患,并通過改造實現(xiàn)了安全監(jiān)測和運行的自動化管理,閘門調控實現(xiàn)了“遠程管理,少人值守”的設計目標,與過去相比,人員減少了三分之一。在安奕偉看來,信息化、數(shù)字化建設賦能“古渠新韻”,實現(xiàn)了灌溉供水“看得見、控得住、測得準、管得好、用得順”的目標,龍口正成為閃耀在喀什河河畔的一顆明珠。

依沙木東·如扎洪介紹渠匣操控按鍵。李劍攝
依沙木東·如扎洪在這里工作已16年,是他們家守護龍口的第三代。“上世紀60年代時,我的爺爺就是老龍口的守水人,而父親一輩子的青春和汗水也都奉獻在了這里。”依沙木東說,從小他就從父親那里知道,守護渠水安全運行,就是守護群眾的命脈。這么多年來,渠匣操控從手動到自動,工作方式不知比過去先進了多少倍,但從爺爺起就留在肩上的責任感至今影響著他。70年來,經過漫長而循環(huán)往復的大修、改造,人民渠的灌溉面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0余萬畝擴大到現(xiàn)在的140余萬畝,供水質量和服務有了質的飛躍。而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伊犁各族兒女不會忘記老一輩修渠人的辛苦付出及一代代水利人的無私奉獻。歷史的乾坤,往往隱藏于細小之中。一條湟渠,從古流到今,凝結了多少水利人的智慧,傾注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有多少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的團結故事,又有多少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歷史變化,也許只有悠悠湟渠水可以銘記。歲月悠悠,青史浩然。生生不息的湟渠,在悠悠時空中,又刻下了一道新的年輪。這年輪,印記著伊犁人奮斗的足跡;這年輪,蕩漾著探索者激越的豪情;這年輪,映射著喀什河歡欣的希望。(記者王志華李劍肖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