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浸染伊犁河谷,豐收喜悅撲面而來。在第8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伊犁州各地呈現出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糧食作物、特色農產品、畜牧水產品全面豐收,田間地頭、牧場車間洋溢著喜悅,共同繪就了一幅產業興、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
9月19日,伊寧縣阿烏利亞鄉的田野里機器轟鳴、人來人往,種糧大戶程艷偉承包的4000多畝玉米地迎來豐收季。大型收割機在金色的玉米地里來回穿梭,飽滿的玉米棒被源源不斷地收割、裝車。程艷偉站在田埂上,望著這番場景難掩笑意,他指著忙碌的農機隊伍向記者介紹:“從播種到收割,現代化農機不僅節省人力,而且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過去人工收割400畝地要半個月,現在用大型聯合收割機,4000多畝地幾天就能收割完,并可完成脫粒、清選,既節省了人力又確保了品質,這讓我們種糧更有底氣。”

伊寧縣阿烏利亞鄉玉米收割場景。
作為當地的種糧能手,程艷偉今年種地面積3萬多畝,僅在阿烏利亞鄉就有4000多畝。“今年氣候條件特別好,農機站專家帶來的先進種植模式,讓作物的產量明顯高于去年。”程艷偉信心十足地說,“明年我打算擴大種植面積,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和鄉親們一起把日子過得像玉米一樣金光燦燦。”
在阿烏利亞鄉,像程艷偉這樣的種糧能手并不鮮見。今年全鄉玉米種植面積達4.8萬畝,依托“大戶引領+散戶跟進”模式,并推廣應用農機化技術和科學種植理念,預計總產量將突破4.06萬噸,較上年增長5%。“今年阿烏利亞鄉正播農作物總面積68524畝,其中糧食作物60879畝,占比超88%,為糧食安全筑牢根基。”伊寧縣阿烏利亞鄉黨委委員、人大主席吾郎·巴克特介紹,“糧食作物中,玉米種植面積最大,達48502畝。我們在穩住糧食生產‘基本盤’的同時,不斷優化經濟作物‘特色篇’,目前全鄉各類作物長勢良好,豐收已成定局。我們將持續做好管護與采收工作,確保豐收成果轉化為農戶增收實效。”
金秋九月,霍城縣惠遠鎮湟渠村的田間地頭同樣一片繁忙。農戶們趁著晴好天氣采收紅薯,刨薯、分揀、裝箱、裝車……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勾勒出一幅熱鬧的秋收圖景。作為伊犁河谷有名的“紅薯村”,湟渠村今年種植紅薯2300畝。這里出產的紅薯口感軟糯甘甜,深受消費者喜愛。今年,該村在鞏固傳統種植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引導農戶引入新技術,推行精細化管理,從育苗到田間管護全流程提升紅薯品質,為豐收筑牢根基。

霍城縣惠遠鎮湟渠村的紅薯地里一片繁忙。
村民徐超是村里特色種植的新生力量。大學畢業后,他曾在外地從事工程行業,2024年看到家鄉特色種植的發展潛力,便返鄉投身農業。當日,記者在紅薯地看到,他正帶領工人裝箱,收購紅薯的貨車就停在地頭。“我們年輕人接觸的科學種植新方法更多。”徐超說,“去年我們試用新方法管理,紅薯品質得到提升,利潤比往年多了不少。今年,我們又果斷擴大了種植面積。”今年,徐超種植的紅薯有兩個主栽品種:一個是老品種“惠遠老白心”,口感軟糯,老客戶比較認可;另一個是“西瓜紅”,甜度高、賣相好,深受年輕人喜愛。“今年紅薯畝產能達2.5噸左右,比去年要好。我們早就有了穩定客戶,根本不愁賣。”徐超說。
湟渠村紅薯產業的向好發展,離不開惠遠鎮農業發展中心的支持。今年,當地通過技術指導、模式創新為產業賦能,全面推行水肥一體化管理,大幅提升了種植效率,為紅薯的產量和品質“加碼”。
“今年湟渠村紅薯種植面積達2300畝,通過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紅薯長勢良好,產量、品質均優于去年,市場價格也很可觀。”霍城縣惠遠鎮農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德力夏·塔依表示。
9月20日,尼勒克縣的農民豐收節因三文魚和人放天養有機魚的豐收而更添亮色。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尼勒克縣地處伊犁河上游,擁有年均水溫12℃的冰川雪融水這一得天獨厚的冷水資源,為冷水魚養殖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目前已形成集苗種繁育、智慧養殖、精深加工及延伸產業于一體的數智化全產業鏈,三文魚年產能達1.3萬噸,占全國生食三文魚市場30%以上的份額。

尼勒克縣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工人在捕撈三文魚。
走進三文魚養殖基地,生態環保網箱整齊地排列在水面上。工人們站在網箱旁的浮橋上,熟練地操作吸魚泵,一尾尾活蹦亂跳的三文魚順著管道被吸入起捕平臺,隨即被碎冰覆蓋進行冰鮮處理。這些新鮮捕撈的三文魚將在24小時內完成加工、包裝、裝運,通過冷鏈送達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
“今年3個養殖基地的三文魚產量預計可達9000噸,較去年同期增長48%,產品類型也更豐富。”新疆天蘊有機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助理謝勝東介紹,公司采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科學管理模式,注重水質監測和魚群健康管理,確保每條三文魚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目前,尼勒克三文魚已打入國內多個一線城市市場,并遠銷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國家。
除三文魚外,尼勒克縣的人放天養有機魚也迎來大豐收。鰱魚、鳙魚、草魚等有機魚在廣闊水域中自由生長,它們以天然浮游生物為食,不投喂人工飼料,由于在冷水環境下生長周期長,肉質緊實、味道鮮美,是市場的搶手貨。捕撈工人們駕駛漁船、拉起漁網,收獲滿滿喜悅。一網網肥美的有機魚被打撈上岸,現場一片歡樂。
“估計今天能捕撈300公斤魚。”新疆漁潤漁業有限公司起捕組組長仲建杰介紹,“我們完全依靠水體天然‘餌料’,水環境純凈,養殖周期長達5年以上,營養價值豐富,肉質非常鮮嫩。”
因起捕的魚多為鰱魚和鯉魚,且水面廣闊、技術難度高,捕撈工人們采用10厘米以上網目刺網相配合的方式捕撈,這些魚每公斤售價高于普通魚30%。目前,尼勒克縣有機魚年產量穩步提升,產品通過冷鏈直供長三角、珠三角市場,部分產品被深加工為魚丸、魚腸等預制菜,成為該縣鄉村振興的“綠色銀行”。(記者趙曉芳來迪娜通訊員胡玉濤再努拉克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