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伊犁河谷的伊寧縣是新疆向西開放的重要節點。多年來,在接續援疆、務實援疆、精準援疆的征程中,一批批南通援疆干部人才俯下身、扎下根,用擔當書寫“通伊情深”,讓“通伊”品牌花開伊犁河谷,成為南通“援疆力量”的動人注腳。
自2023年4月來,第十一批江蘇援伊·南通工作組接過接力棒,錨定工作目標,持續開拓創新,充分發揮在經濟、技術、創新、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以“南通所能”服務“伊寧所需”,助推伊寧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民生援疆“南通所能”服務“伊寧所需”
“哇!好漂亮的足球場!”2024年9月初,伊寧縣800多名學生搬進了伊寧縣南通高級中學。得益于南通援疆資金的大力支持,該校配備了智能化教室、高標準實驗室、藏書豐富的圖書館以及多功能體育館等一系列現代化教學設施,為師生營造了良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
伊寧縣南通高級中學是2023年江蘇援伊重點工程,總投資2.12億元,其中一期工程項目投入援疆資金1.36億元。同時,安排了7名南通援疆教師對該校開展“組團式”幫扶,采用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將“課程游戲化”等先進教育理念、辦學思路帶到伊寧縣。項目從批復到建成交付僅用了一年多時間,以“南通速度”打造出伊犁河谷教育“樣板工程”。
2023年4月,剛踏入伊寧縣的南通工作組對標江蘇·援伊前方指揮部“五大工程”,堅持打基礎、利長遠、管根本,安排全年援疆主項目15個、子項目36個,實現“伊寧所需”與“南通所能”有機統一。此外,還投入600萬元實施農房抗震防災改造工程,發放高校困難生補貼868萬元,切實做好困難群體關愛服務工作。
“民生改善是援疆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提升受援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頭等大事。我們堅持援疆項目資金向民生和基層傾斜,從教育、醫療、就業等群眾最關心的方面入手,全面補齊短板弱項,真正用‘南通所能’服務‘伊寧所需’,‘心貼心’服務各族群眾。”南通工作組組長施張范說。
產業援疆注入強勁發展動力
產業援疆是對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南通工作組的推動下,一個個項目在伊寧縣落地生根,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一系列產品銷往全國各地,為伊寧縣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說起養蠶,人們會首先想起煙雨朦朧的江南。如今在伊寧縣溫亞爾鎮布力開村,種桑養蠶已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依托伊寧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2023年12月,在南通工作組的積極促成下,南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三方合作注冊成立了生物科技公司,并于2024年4月啟動桑蠶優質高效種養及深加工項目,由該公司投資1億元,分兩期建設桑園及年產1650噸鮮繭生產配套廠房。目前,公司在布力開村種植桑園330畝,已完成多輪收儲工作。
“2024年夏天種植的330畝桑葉試驗田不僅取得了初步成效,還成功帶動了周邊鄉鎮400余人就業。2025年3月廠房投入使用時,將帶動56人就業。”該公司負責人唐仁忠說,后期計劃在伊寧縣構建起一條涵蓋繅絲、織綢、家紡、服裝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能帶動周邊5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如果說養蠶項目是南通產業援疆在傳統農業領域的成功典范,那么伊寧縣青創園則是在創新創業領域的生動實踐。2024年,南通工作組大力推進伊寧縣青創園建設,投入近400萬元改造基礎設施,園區企業入駐率超70%,直接就業400余人,實現園區產業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突破。引入蘇州交馳人工智能研究院專業團隊,聚力打造5000平方米科技孵化器,依托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及國家級重點科研院所實驗室支持,搭建以“眾創空間+配套孵化”為特色的一體化“雙創”平臺,賦能產業升級,促進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雙向發力,2024年以來,南通工作組已開展專題招商活動25次,對接60余家現代農業、新能源、裝備制造等領域企業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簽約落戶項目8個,為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智力援疆助力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
葛敏來疆后擔任伊寧縣南通高級中學高一(6)班的化學教師,在她的悉心教導下,學生們的化學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2024年8月,包含葛敏在內的32名南通援疆教師來到伊寧縣,人數創歷史新高。為進一步擦亮教育援疆招牌,南通工作組在伊寧縣九年級及高中各年級均設立“南通班”及“對照班”,由南通援疆教師與本地優秀年輕教師搭檔教學。
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南通工作組積極發揮“組團式”援疆優勢,創新干部人才選派方式和作用發揮機制,在21名計劃內干部人才基礎上,為伊寧縣引進醫療衛生、農林科技、城市建管等緊缺領域人才來伊開展工作22人次。同時,組織全縣黨政干部、專技人才、基層業務能手培訓5100余人次,選派近110名各領域黨員干部和骨干人才赴南通市機關、鄉鎮、村(社區)跟崗學習、掛職鍛煉1—3個月。助力實施新一輪高層次人才招引工作,41個招錄崗位實現100%簽約,吸引26名“985”“211”高校畢業生來伊寧發展,招引規模和質量實現歷史雙突破。
在醫療援疆方面,持續打造“通醫在伊”工作品牌,制作“通醫在伊話醫”防治未病科普短視頻50部,開展“通醫在伊走基層”主題巡回義診近40場次,實現全縣20個鄉鎮全覆蓋、受益群眾超3000人次。全年幫帶本地醫務人員2800余人次,推廣應用前沿醫療技術16項,填補當地醫療技術空白6項,為當地超1.3萬名患者帶來健康福音。
在教育援疆方面,“組團式”援疆教師赴伊寧縣16所中小學支教,并設立“通伊”教育基金,2024年9月為1235名優秀學子發放首批資金75.76萬元;組織伊寧縣14名小學生在南通市體育運動學校參加體育苗子訓練營……
如今,93名南通援疆干部人才奮戰在受援地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助力一個個產業項目拔地而起,幫助一批批各族群眾增收致富,讓患者不出縣就能享受良好的醫療資源,讓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文化潤疆潤物潤情更潤心
從南通到伊寧,紅色文化、傳統文化、當代文化,正穿越悠悠歲月,講述著山海同源、通伊情深。
2024年10月18日至21日,江蘇援伊·南通工作組聯合中國珠算心算協會、中國珠算博物館、南通市海門區教育體育局等單位共同舉辦蘇韻伊情“珠算育人·文化潤疆”進校園活動,伊寧縣南通實驗學校、伊寧縣第一小學、伊寧縣第二小學和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第一小學等4所學校800余名師生參加。
“通過珠算課堂,我了解了珠算的悠久歷史,3位南通學生的比拼讓我感到非常震驚,我要向他們學習。”伊寧縣南通實驗學校學生庫德思·努日他依興奮地說。
隨著南通援疆工作的日漸深入,南通元素已經深深鐫刻在伊寧縣文化、旅游、冰雪和體育等領域,文化潤疆成為南通援疆的一張亮麗名片。
一年多來,南通工作組充分發揮江蘇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優勢,持續推進文化潤疆,讓通伊兩地各族群眾在文化交流中得以交融共情。
依托南通國家級理論宣講名師資源,創建“南通—伊寧理論宣講中心”,先后成立“曹榮琪工作室”“姚呈明理論武裝伊寧縣工作室”“劉萬春理論宣講名嘴孵化伊寧縣工作室”,通過深化集體備課、研討交流、技藝展示等業務合作,“線上+線下”輔導本地理論宣講骨干600余人次。
舉辦“蘇韻伊情·魅力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全面展示兩地在非遺保護傳承方面取得的成果,將藍印花布、板鷂風箏等38種非遺項目400多種非遺產品呈現給伊犁各族群眾。
組織4批45名青少年兒童赴江蘇、北京開展“石榴籽·童心向黨”夏令營活動,征集兩地1.4萬余名學生“萬里鴻雁傳真情”往來書信2.8萬余封。
……
從江南吹來的浩蕩暖風,與伊犁河谷的澎湃氣流相遇,形成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及時雨,澆灌出民族團結的幸福花,為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貢獻南通援疆力量。
(張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