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
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漢朝設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今伊寧縣一帶正式納入祖國版圖。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唐朝滅西突厥汗國,基地高臺嗢鹿州都督府,隸屬安西都護府。 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在伊犁設置“總統伊犁等處將軍”,治理新疆天山南北以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筑“伊犁九城”,其中在固勒扎筑寧遠城,并陸續從南疆各地增調維吾爾人來伊犁分撥屯種,史稱“回屯”。 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1888年5月25日設寧遠縣,隸屬伊塔道伊犁府,管轄伊犁府除綏定縣以外的廣大地區。 民國3年(1914),寧遠縣改稱伊寧縣。 民國6年(1917),伊犁道分設伊犁、塔城兩道,后伊犁道改為行政區,伊寧縣隸屬之。 民國21年(1932)3月24日,以喀什河為界析置鞏留縣,伊寧縣轄5個行政區。 1949年9月25、26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中旬,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伊寧縣城。1950年6月,伊寧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1951年,伊寧縣伊犁河南坎區6個鄉劃歸寧西縣(今察布查爾縣)。 1952年5月23日,政務院批準設立伊寧市,縣城5個區析置劃歸伊寧市,時縣轄9個區。 1953年,伊寧縣六區七鄉(庫色木契克鄉)劃歸博樂縣、八區三鄉(瑪勒巴扎)劃歸伊寧市。 1955年3月,伊犁專署建制撤銷后,伊寧縣與伊犁地區其余7縣1市成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縣(市)。 1957年,伊寧縣城遷駐吉里于孜。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各區改設為紅旗、勝利、紅星、團結、天山、十月、火箭、新路、燈塔(年底撤銷)、五一共10個公社,到1962年又先后成立第一、第二、第三公私合營牧場。 1966年1月,麻扎鄉(原尼勒克縣東風公社4個大隊)由尼勒克縣劃歸伊寧縣。 1975年,紅旗(巴彥岱)公社、反修(界梁子)牧場劃歸伊寧市。同年恢復伊犁地區行政公署,伊寧縣歸其領導。經過多次更迭,到1977年末,全縣共有13個人民公社、2個地方國營農場、3個公私合營牧場、個良種繁育場。 1978年,各公社改以駐地命名。1979年伊犁地區建制再度撤銷,伊寧縣復為伊犁州直屬縣。1980年9月,十月公社析置成立薩木于孜公社。1981年12月,伊寧縣革委會被撤銷,恢復成立縣人民政府。 1985年1月,伊犁地區行政公署建制再次恢復,伊寧縣隸屬之。同年政社分開,原人民公社分別更名為鄉、鎮,全縣共轄2鎮、16鄉(其中1個為民族鄉)、2個地方國營農場、3個地方國營牧場。1987年成立喀拉亞尕奇、阿烏利亞2鄉。1998年7月28日,3個牧場改制,分別劃歸臨近鄉管理。2001年伊犁地區行政公署建制第3次被撤銷,伊寧縣再度成為伊犁州直屬縣。 2004年9月,潘津、達達木圖兩鄉劃歸伊寧市管理,草場仍屬伊寧縣所轄。 伊寧縣自建縣以來到2004年,面積由46848平方千米先后劃出40695.45平方千米。 2014年10月21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英塔木鄉建制,設立英塔木鎮。 2015年7月24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胡地亞于孜鄉建制,設立胡地亞于孜鎮。 2016年1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巴依托海鄉建制,設立巴依托海鎮。 2016年11月20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縣阿熱吾斯塘鄉建制,設立阿熱吾斯塘鎮。 2018年6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薩木于孜鄉建制,設立薩木于孜鎮。 2018年6月,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撤銷喀什鄉建制,設立喀什鎮。 2018年,伊寧縣完成青年農場、多浪農場2個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工作,分別改稱阿烏利亞青年片區委員會、英塔木多浪片區委員會。 2022年末,全縣轄10鎮8個鄉,152個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轄區內另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七○團、天山西部國有林管理局伊寧分局、天山西部國有林管理局蒙瑪拉分局等多家駐縣單位。 轄區鄉鎮(片區)為:吉里于孜鎮、墩麻扎鎮、英塔木鎮、胡地亞于孜鎮、巴依托海鎮、阿熱吾斯塘鎮、喀什鎮、薩木于孜鎮、吐魯番于孜鄉、薩地克于孜鄉、武功鄉、曲魯海鄉、愉群翁回族鄉、溫亞爾鎮、麻扎鄉、維吾爾玉其溫鎮、喀拉亞尕奇鄉、阿烏利亞鄉。 |